武汉:厚植生态优势 打造低碳产业高地

2023-06-03 09:30:52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长江与汉江在市区交汇,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河流奔腾不息,滋养了武汉山灵水秀的自然风貌。

不辜负大自然的馈赠,去年,武汉水质优良比例超过90%,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80%,绿化覆盖率达43%,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路上不变的底色。

生态兴则产业兴。武汉加快生态优势转化,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奋力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为绿色崛起注入不竭动力。


(资料图)

共建共享守护幸福河湖

在2023年六五环境日武汉主场活动现场,第二届武汉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结果揭晓,木兰湖、内沙湖、三庙河、野芷湖等18个河湖入选,成为该市近年来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2022年,武汉长江、汉江稳定保持二类水质,水质优良湖泊较“十二五”末增加40个,劣五类湖泊连续两年保持“清零”,世界滨水生态名城建设的脚步愈加坚定。

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武汉市自2018年起,在全国率先推出官方河湖长、民间河湖长、数据河湖长“三长联动”制度。2023年度受聘的市级民间河湖长首次新增12位陆域民间河湖长,他们将引导民间河湖长的触角逐步由“岸边巡”向“岸上走”延伸,从“湖中水、河中水”向“岸上污水、管中污水、生活污水”转变。

目前,武汉共有764名民间河湖长,59个河湖管理保护志愿团队及6000余名河湖志愿者。在这里,绿色发展理念和环保意识逐已入人心,社会各界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

肖梦雪就是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员,她来自沙湖之畔的湖北大学。作为该校荷仙子志愿队的队长,她和队员们开展“全龄友好的沙湖公园自然教育公益课堂”,以探索武汉湖泊湿地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为主要内容,带动公众科学认知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推广水生态环境宣传教育。

开展生态环境替代性修复

生态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

2022年10月,武汉一家建设工程公司因使用一台勘察钻机,没有按照规定安装污染控制装置,被武昌区生态环境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涉案公司违法作业时排放了碳烟颗粒物、烃类等大气污染物,经测算,应赔偿生态环境损害费用5000元。

“接到生态环境部门通报的线索后,我们着眼‘消除大气污染’这一现实目标,积极寻求替代性修复方式。”武昌区检察院检察官付静介绍,通过专家咨询,经综合分析,认为可以采取认购“碳汇”或“碳中和林”等方式实现生态替代性修复效果。

2023年4月,生态环境部门与涉案公司签订了生态替代修复协议。涉案公司通过武汉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修复基地,认购价值不低于5000元的“碳中和林”补植复绿项目。

在武汉市范围内,对生态造成损害、需要承担生态损害赔偿责任的赔偿义务人,如果客观上不能在生态损害发生地进行原位修复,那么,赔偿义务人可以灵活选择认购碳汇林、补种复绿、矿山修复、护林护鸟、劳务代偿5种替代修复方式。

今年植树节期间,武汉市灵山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基地正式挂牌。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将以灵山为平台,统筹指导赔偿义务人前往开展生态修复,形成集预防、惩治、修复、教育、宣传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立体防护网,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质增效,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绿色生态宝地。

加速构建中国碳金融集聚区

凭借着良好的生态基础,武汉正在释放强大的绿色低碳能量。

在武昌区中北路,“中碳登”大厦拔地而起,全国碳市场“大数据中枢”——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中碳登”)就位于这里。

2021年7月,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正式开市。作为全国碳市场的核心基础设施平台,中碳登承担着全国碳市场账户开设、确权登记、分配履约、交易清结算和能力建设等工作职能。截至2023年5月31日,全国碳市场安全运行454个交易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5亿吨,累计成交额107.87亿元,累计清算共计61460笔,累计清算金额215.74亿元。

中碳登也成为了武汉的“聚绿盆”,助力武昌区成功申报全国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双碳头部企业集聚,一个围绕碳交易拓展形成的低碳产业链初见雏形。武汉也正朝着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的方向不断迈进。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

6月2日,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武汉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同步上线运行。通过该平台可实现个人、家庭和企业减排量的融合汇总,为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碳决策、碳研究、碳管理、碳履约、碳减排、碳普惠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市民用户创建个人碳账户后,践行乘坐公交地铁、租用共享单车、减少一次性用品等多个低碳行为就可获得碳普惠减排量。

标签:

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