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讯息!《拜见》漫谈:很幸运,我能看到这样的作品

2023-05-03 17:53:40     来源:哔哩哔哩

最近Zcloud二云老师开始营业,做直播、做周边,还接受了一期聊《拜见》的访谈,搞得我也想写点东西、聊一聊心中的《拜见》。话说回来,在B站水《拜见》相关的东西不少,但不外乎是考据和扫墓,大都是整来玩的,自己压根就没有正经写(吹)过这个有点特别的作品。于是,就有了这一个——《拜见》漫谈。

以下纯主观,主要是给我自己一个交代,没啥干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也别三连了,想三连请B站搜索Zcloud,到那三连。

一、从毫无破绽的名字说起

《拜见》只是国漫史上众多优秀作品的一部,单独拎出来可能这个不如、那个不如,但是能被圈内圈外写进各种榜单的作品,必然有其值得吹的地方。比如,这个名字。

先查户口(确信)——作品名称《拜见女皇陛下》(简称《拜见》),曾用名《五三班拜见班长大人》(贴吧依然是这个名字),港版还有个叫xxxx群战记的名称。如果说《五三班拜见班长大人》还能看出来个是个小学班级,那《拜见女皇陛下》就一点破绽都没有了——你完全不可能猜到这是个什么故事。这个打着“暗含宫斗、言情、爽文等等名字”的作品,暗地里却是在讲一个小学生反抗和成长的故事。

但是,离题了吗?某作品也有这种看不出破绽的名称,也会让感到吃惊,但是却为了这种“名称和剧情的”反差,起一个与剧情完全无关的名字,从头到尾都摸不清剧情和作品名称之间的关系——“为啥要叫这个名字”成了读者的一大疑惑。这个某作品是啥就不点名了,毕竟故事同类并且我也很喜欢。

《拜见》显然不是,形同过家家一样的“女皇陛下”称呼,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一条关键的线索,围绕着“女皇陛下”这个称呼所形成的人物关系、日常物件,贯穿了整个故事、促成了一个个名场面。直至番外篇同学会中,当年那些围绕“女皇陛下”的称呼,依然作为串起故事的线索,指向那个意味深长的牵手。

整个故事看下来,我对《拜见》名字的看法经历了一个“不屑——震惊——不解——佩服”的过程,先是不屑于名字之low,后是震惊于故事之离谱,再是不解于作者起名之意图,而当最终话结束之时,小华说出“不要叫我陛下,叫我小华就好了”,脑子里直接闪回第一话——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小华说的是“不要叫我小华,叫我陛下”,不由得发出感叹——这个名字起得太好了,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得叫这个名字。

类似的“乍一看违和,实质上恰到好处”的设定,在本作中并不少见,比如——就是天王老子来了,《拜见》op也得用无地自容。

二、共同的反抗与共同地成长

共同的反抗与共同地成长,这是我理解的《拜见》故事的主题。

先说反抗与成长。

这个很明显了,在主角小华陛下的影响下,小明从怂包一步步变成出头的人,并且在第二部小华出走后,成为了推动故事的关键角色;安于现状的小红由被动变主动,逐渐参与进来;喜欢回避、不想“有事发生”的兰老师终于直面了小中的救命之恩和不敢作证的自己。

即便是大家人到中年、或主动或被动接受现实的“番外篇”,这个主题依然没有被抛弃,相反,作者是以一种更符合人到中年的主角们的现实的方式贯彻着这个主题——直面现实、合法合理地对抗。或许这个过程更加平淡、不如学生时代那般轰轰烈烈,甚至反映到读者眼中是一股子“越长大越退步”的落差感,但是这种平淡才更贴近现实——人是社会人,以一个接近(中年)身份处在社会中,就必然会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约束。

当年的主角不再是小孩子,小孩子做事可以不用多想、而大人就必须考虑更多的东西,人到中年有些事情确实已经做不出来了。但是,当年一起经历的事,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主角这一波人、改变了他们当下的人生。成长不是无脑地把事情越闹越大,而是在被现实磨平了棱角之后、依然还保存着一个信念,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在可以承担后果的范围内,继续前行。啊,说到这多少有些社畜的辛酸...

再说“共同”。

严格意义上说,《拜见》并不能算是我这代人的故事,里面的事情很多我都没有经历过,但这并不妨碍这个故事带给我的震撼——一个重要的点,是本作描绘的是大时代中所有角色相互影响下的“共同成长”。要讲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人,一个人能讲的东西有限,一个人的成长也未必能打动大部分人。但是当视角放在那一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不同年龄、不同处境时,即便是一些小角色、一些我们所认知中的“大人”都在转变时(大人的成长可以理解为看法的转变)。当你觉察出来大家都在慢慢变好、整个局面在逐渐扭转时,这种共同的变化所带来的震撼,远超一个个体的转变。

正篇中上到主角,下到边缘人物,似乎所有人都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进这故事里。开篇那种压抑的氛围为所有在那片土地上成长的个体提供了反抗的动因,最终大家都参与了这个事件。但各自利益和立场又各不相同,结果便是一个事件对各个角色的影响各不相同,但是都有一些共同的变化和共同的成长点,哪怕只是一点点。

比如苏校长,这是个不太容易变的角色,但即便如此,故事中也逐渐为主角的一次次对抗所影响,也能看出来其逐渐理解并反思,这是整个故事中一个难以判断黑白的小角色。

再一个是潘老师(不知道还记得个角色不,小亮班的班主任),和和气气忍耐了一辈子,最后还是明白了要给自己的傻x兄弟来一巴掌,敢于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学生。这种转变虽然可能只有一点点,但已经足够了。

于是,当大家都在慢慢转变时,故事就真的开始改变了。

三、一个忘记名字的配角之死

《拜见》的角色塑造还是有两下子的,这作品是群像剧,人一多就容易乱,加之名字直接从小学课本上复制粘贴过来的,又加之作者的画工,至少在画人这方面还有进步空间——结果便是,你乍一看角色和名称对不上号,说不清谁是谁。但是,这里面角色性格又很鲜明,又能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这种造成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我总记得有个人,她/他很xxxx,那个人她/他干过xxxx,但只会说那个...这种情况多见于出场戏份不多的配角。

一部作品主角写得好是必须的,配角写得好也值得褒奖,但那种配角的配角、没啥戏份的路人也挺好那就不简单了。

试举一例——小招:一个忘记名字的配角之si

《拜见》里si了不少人,这对于一个没啥真刀真枪的小学生反抗故事来说,已经够离谱了,而更离谱的是每一个人的si,都si得让人印象深刻,即便是小招这种近似于路人的角色。

小招出场了多少话?我有印象的没多少专门刻画的章节。是怎么si的呢?食物中毒+气温过低+本来生病+得不到即时救治。

小招的出场就带着一种“装腔作势”的味道,一上来就是整蛊五三、欺负小明,行为动机并不明确,名字也很难说有啥记忆点。最后还被小华一通操作留证据,十分狼狈。然后,这个角色就...渐渐忘却,甚至如同小明一样一下子想不起来她叫什么,直到——食物中毒。

作者直接来了波濒si前的走马灯,把小招的压抑的过往、扭曲的家庭、重男轻女的长辈,甚至小招名字的由来,借着濒死的幻觉给读者放了一遍,顺便回应了扫公厕事件的动机。

你记住了她。但是,你却想不起来她叫什么名字。此时的心情就像小明找到她时的那样,一种很强烈的懊悔、惋惜和悲伤的情绪喷涌而出。正如她在漫画里的戏份一样,在这轰轰烈烈的故事中,逐渐被遗忘。

直到走的时候,才想起来——她叫小招。

(写这段时自己都被小小震撼了一下)

四、Zcloud的漫画试验田

已经数不清作者在《拜见》中到底整了多少活、搞了多少放飞自我的分镜、画了多少名场面...如前所述,漫画里si了不少人,每一个人都si得让人印象深刻,这种观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放飞自我的创作。

首先还是得是开头踹jj...完了和下面那些比起来这其实是小儿科。

明辉的内心独白(将小明和小辉这两个看似对立的角色,用一组对照的画面描写内心,展现出二人看似截然相反的处境下确实高度相似的心境);

头尾两个视角下的相同的自我介绍(第一话小明的自我介绍和最后一话小华的自我介绍,换了一个视角头尾呼应);

苍穹河小杰之si(以小杰的视角描绘溺水而亡的过程、第一人称视角展现所见所闻);运动会接力小明觉醒(将歌词插进其中描绘小明内心的变化);

(这个不放图了怕那啥)

黑白漫画随着雨点打落逐渐上色(在第一部和第二部中间过度,这座城市一直灰蒙蒙的,不过没有关系,荡涤一切的暴雨终会降临);

小明在思绪混乱中纵身一跃(干了啥事就不说了自己体会切勿模仿);

(这个也不放图了怕那啥)

小华在最终决斗的梦(做了一个美好的梦)等等。

完了这些是大篇幅剧情的处理,还有些小的处理比如转场过渡、人物特写这些,作者也还不少心思。能看得出来,作者在里面试着用了很多不同的创作手法,不一定真的都有好的效果,所以多少带点试验的味道,而《拜见》就是这个试验田。

当然,试验结果挺成功。

五、时代氛围拉满的中国故事

《拜见》讲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整个故事读下来,不管你怎么评价这部作品都好,都不可否认——《拜见》讲的是中国故事。

《拜见》讲的是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无论是赞助班、下岗潮、单位分房这些影响影响着故事发展的大事件,还是校服、玩具这些小物件,都明显区别于看过的日漫作品,看罢带有一种很强烈的亲切感。

在此基础上,《拜见》讲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那就需要用各种细节营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氛围感,阿逼达斯游戏厅,东南西北寻呼机,听一首无地自容,路过一辆黄大发,这些被打上时代印记的细节被一一呈现在漫画中,不自觉地将你拉回到那个年代。你可以说这些东西没用,因为确实对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上没有帮助,相反还会为此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素材难找);但你没有这些细节,就不会有这个时代氛围拉满的故事背景,也就不会有那么强的代入感了。

看《拜见》的时候在想,我们的校园故事是什么样子?“国漫崛起”这个词都被用烂了(暂且不谈指代错误的问题),仰卧起坐好多回了,讲我们自己的故事的呼声也不是一两回。看完之后恍然大悟——这TM才是我们的故事。我们的故事不需要强行套一些所谓的中国元素,也不一定就限定在那些类型,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校园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看过一些比较好的校园题材的日本作品,我也很喜欢、也被感动过,比如《京吹》系列(这个角色也很多,挺有感触的)。但里面描绘的东西就算再真实(当然理想化的情况更多),也不自觉地会产生一种距离感,因为里面所描绘的场景、讲述的故事细节与你所经历的校园生活、你所成长的环境有着天然的区别,这种距离感会影响代入感。当然代入感弱一些不等于作品不好(相反这些作品老牛逼了)。而是那种土生土长的亲切感,是外国作品无法呈现的。

说到土生土长,就不得不提一下《拜见》中乃至二云老师的作品中很强烈的、区别于很多作品的“乡土气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客观存在,有发达的也有欠发达的,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偏好中,作者显然选择了后者——《拜见》里的炭州是个转型困难的重工业城市,《可乐》里面201x年了男主还住棚户区,在二云老师的作品里出行最喜欢的是火车(当然这也和作者爱好有关)、几乎没咋出现飞机,不敢评价这种选择本身的好坏,但我比较喜欢,因为对我来说这种反而更亲切。

《拜见》《可乐》《站台》这几个二云老师的代表作,和某些日常向作品精致华丽的氛围截然相反,乍一看好像脱离实际,但冷静下来才发现这才是实际。北上广深的光鲜亮丽毕竟是少数,四五线小城市才是沉默的大多数,我是小城市长大的,对《拜见》里的那城市氛围格外熟悉,很庆幸能在看到有作品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感动。

六、直戳心灵的同学会

《同学会》是个讲主角现在故事的番外。按理说番外的作用,顶多就是回应一下读者期待、补全一下设定,没啥值得说的。但《拜见》的番外不太一样。如前面所说,《同学会》里的故事不再轰轰烈烈,而是多了些人到中年的无奈,短短数篇,讲了工作失业、亲人离世、结婚离婚、家暴出轨,喜怒哀乐,相互交织。这些故事以回忆和闲聊的方式展现出来,少了一些正篇的“爽”,多了一些现实的沉重。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恰到好处。

《拜见》的故事虽然说是虚构的,但是却有着一股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而多年以后的他们步入社会、成为社畜、结婚生子,从不用考虑太多的小孩子变成了谨小慎微的大人;同样,二十年后的故事背景也在变化,当年的一些东西或许已经不复存在,当年的常见的一些事情在当下也不太可能发生了。人在变、时代在变,唯一不变的是生死之交留下的情谊,以及——印刻在角色内心的、本作的主题,但这是以一种更为成熟、更符合成年人为人处事的方式进行,以更为平淡的方式讲述着更为细思恐极的故事,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实现了平衡——这是整部《拜见》正篇所有篇章共同的基调,《同学会》很好地延续了这种基调。

曾经很期待《拜见》的中学篇、大学篇,也觉得《同学会》篇可以更详细一些,故事更跌宕起伏一些。但是现在想来,再怎么跌宕起伏都好,有些事情、有些东西是回不去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变了,故事创作的时代也变了,故事创作的平台也变了(准确来讲是没了),当年二十出头的作者真的人到中年了,当年的读者也已经步入社会、甚至也人到中年了,当年的故事已经不知道能不能继续下去了。正因如此,我觉得作者写一写当下的故事,并且是以一种闲聊和回忆的方式浅浅地讲一下,是个很明智的选择,点到即止就行了。

详情看《同学会》篇...初看的还没啥感觉,几年过去,心态发生了一些不太好的变化,在看到这一篇,直接泪目。

作者画这种短篇还真不戳...

其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使得作品中的一些小细节总会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内心,加之对节奏的把控得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平衡里,你会不自觉地沉浸其中。推荐看短篇《聊Z志异》,和《可乐》的小人物sp(去搞个单行本吧...),这都是很有意思、很Zcloud的作品(确信)。毕竟能坚持画漫画日记坚持了这么久的人,不是一般人。

七、很幸运,我能看到这样的作品

有时觉得,《拜见》这样优秀的、在我喜好范围内的作品能从头到尾更下来,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更幸运的是,在还没彻底进入网盘之前,我还能相对完整地感受这个故事。喜欢与否和作品好坏不是一个概念,有些作品我也喜欢、但是也不可否认算不上好(请勿对号入座);有些作品是真的优秀,但个人喜好原因不太想去看。也没必要逼着自己去看,看这个不就是图一个喜欢,曾经的为国创之崛起而奋斗的激情逐渐消散,已经没那么大的格局去把啥作品都看一遍、对国漫国动进行评分鉴赏排雷分析。毕竟咱不靠那个吃饭,各种作品满天飞怎么看都看不完,还不如看点喜欢的、最好是又优秀又喜欢的。

而喜欢的作品和优秀的作品这两个范围内,有多少交集呢?完了当这个交集再加上“非常”的程度限制时,还剩多少呢?能够遇上自己非常喜欢又非常优秀的作品,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这么一想,翻开那本名为“完全版”的单行本时,心中都多了些敬意。

《拜见》是有妖气时代的作品,属于有妖气的时代已经过去。网上很多争论,一说以前的作品吊打现在的作品,又一说现在的作品吊打以前的作品,骂来骂去,累了。现在垃圾的作品满天飞,以前不也是?顶多就现在门槛低了、垃圾的比例多了。每个时代都有好的作品,也都有垃圾,如果真的喜欢看优秀的作品,就没必要拘泥于年代,能对上眼本身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而且,和别的爱好相比,看番和看漫画绝对是成本非常低的,真好。

《拜见》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之前讲过,这个作品很像一车【初代大众途锐】,缺点很明显,但是优点更加明显,明显到直接让其成为经典。首先还是画工吧,别的就不说了。吹归吹神作归神作(我很抗拒用这个词),总归是漫画历史上微不足道的一小段故事。

《拜见》诞生于网络漫画野蛮生长的年代,很多知名作品在一开始都带着一股“糙”劲儿,和现在的作品不一样。《拜见》就很明显,即便是作者历经苦学、比之前的练习作品有很大进步前提下,初期依然有着强烈的粗糙感,放现在怕是都不能出道。换言之,如果是现在这种环境,《拜见》可能第一话就被毙了。咱也不知道这种变化是好是坏。

漫画上线至今十四年,动画pv上线、港版发行距今十一年,都有一定年头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呢?会永远存进网盘?不管了至少我看过,足够了。渐渐地我也不太想安利了,特别是对不熟的人,喜好不同很正常,只想说我喜欢,而不是希望你喜欢。

但是,这次是个例外。

八、结语:希望更多的朋友能看一看这部作品

就像曾经有妖气霸榜的辉煌历史一样,希望多年以后的今天,也能有更多的朋友看到这部有点独特的作品。按照文化产品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论构想,看漫画付出的是金钱成本和注意力停留带来的时间成本,获得的是阅读作品时的精神体验。就《拜见》这部作品来说,你花了一点钱、花了一点时间看完,就算它未能引起你的共鸣、成为那种带给你极大震撼的作品,至少也是那种能让你觉得看了“不亏”的作品。

它足够真实——因为从头到尾都在讲着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它足够细致——因为作者不遗余力地找素材,大大小小的细节都致力于还原一个记忆中九十年代的故事;它足够真诚——虽然压抑,但是始终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方向。

这是一个中途跨行、追逐漫画梦想的年轻人,在那个网络漫画野蛮生长的年代里,给我们这些漫画读者留下的宝贵财富

写完了,好像完成了一项拖欠了几年的作业哈哈哈哈

标签:

包装